2022-08-18 09:43:54 新旅界 王薪宇
鄉村農文旅不能照搬傳統文旅發展模式,需要針對鄉村特點探索合理路徑。
編者按
文旅行業的創新精神從未如此踴躍,不斷變幻的市場環境,游客品質化、個性化的消費需求,文旅融合背景下各類資源跨界整合,都在持續激發行業廣泛創新。在建設文化和旅游強國的目標感召下,一批批文旅從業者,正在用創新精神和實干力量構建文旅發展新高地。
為匯聚文旅行業創新成果,展現文旅創新企業、創新人物的風采,新旅界推出《文旅創新訪談》欄目,將邀請來自文旅各個細分領域的創新企業、創新項目代表,通過分享他們創新歷程中的思考和經驗,弘揚“創”精神,匯聚 “新”智慧,為大眾旅游邁向高質量發展尋找新的解決方案。
很難說袈藍建筑創始人兼主持建筑師、北京袈藍文化產業集團創始人鄒迎晞是一位常規意義上的建筑師,雖然他在鄉村農文旅領域設計了60多個項目,涵蓋泰安九女峰故鄉的月、高槐知行村青少年創客教育基地、保定易縣田崗藝術中心、無錫陽山田園大講堂 、成都和盛田園東方等諸多優秀設計,多次榮獲國際建筑設計大獎,因為很少有建筑師會親身投入農文旅項目運營,并制定農文旅規劃和城鄉融合規劃,甚至參與資本管理運作。
袈藍建筑創始人兼主持建筑師、北京袈藍文化產業集團創始人鄒迎晞
也很難說鄒迎晞是做鄉村農文旅的,因為他所做的工作已經遠超農文旅的范疇。參與推廣鄉村三變改革和五大合作社,從鄉村治理層面理清發展責任共擔、利益共享機制;幫助鄉村制定產業培育計劃,從科技、眾創、藝術、情感四個領域挖掘鄉村經濟發展的新動能;成立袈藍公社聚攏各項產業資源,開展專題培訓為各項產業新動能的激活培養“新農人”。
然而,就是這么一位本應只賺取設計費的建筑師,用了9年時間,做了大量“多余”的事,逐漸形成一套成熟的“鄉村振興+農文旅”的價值觀和方法論。鄒迎晞的初心非常簡單:想把這個事兒做成,只靠建筑設計做不成,那怎樣能做成就怎樣做。
和盛書院夜景
于是,袈藍建筑從單純的做建筑設計,延伸出袈藍文化產業集團,以城鄉融合綜合服務商為新的定位。近日,鄒迎晞接受新旅界(LvJieMedia)的專訪,暢談這一轉變背后的思考和創新。
設計要真正解決問題
2013年,鄒迎晞以建筑師的身份進入鄉村建筑設計領域,驅使他進入這一領域的不是商業利益,而是對工作意義的重新尋回。過往多年的商業建筑設計使他陷入迷茫:一名建筑師除了設計各種看起來很牛的商業建筑以滿足自我標榜外,還能做什么?
這時,城鄉融合吸引了鄒迎晞的注意。建筑歸根結底是為人的需求服務的,城鄉融合內在的社會公平、共同繁榮、可持續發展、生態和諧、更從容和詩意的生活,這都是人的需求,而且是更迫切、更根本的需求。能否通過建筑,以及建筑上承載的豐富的社會功能和對社會交互空間的引導,解決城鄉融合中的一些問題?沿著這個問題的一路追尋,使鄒迎晞重新發現了工作的價值感。
也是由于這一初心的不同,使袈藍建筑有別于其他建筑設計公司,真正奔著把問題解決了的心態,一路追根溯源,延展出策規劃、設計、運營、培訓、資源導入、資金管理運作等一整套服務能力。
泰安九女峰故鄉的月
“鄉村振興+農文旅”不缺好的建筑設計師,缺的是成熟的模式。許多鄉村農文旅項目打造了漂亮的場景,如精品民宿、農業觀光、特色文化街區等,但后續往往運營乏力,無法形成良性的滾動投資,項目陷入缺乏客流、投資熱情下降、客流進一步下降的雙向負面循環,于是鄉村農文旅項目成了“三分鐘熱度”。
要把漂亮的場景激活,以場景為依托形成活躍的產業生態圈,需要通盤考慮運營和規劃。鄒迎晞在幾年的摸索中發現,鄉村農文旅的規劃和運營有獨特的特點,不能照搬傳統的文旅發展模式,必須針對性地打造出適合鄉村的發展模式。
鄉村的核心資源“山水田林湖草”是開放且不可分割的,鄉村是屬于村民的生活空間,因此鄉村農文旅開發不可能搞傳統圈地建設或對核心資源排他性承包。發展鄉村的目的是為了城鄉融合、提升鄉村活力、實現共同富裕。村民和鄉村的建設者是鄉村的主人翁,是鄉村發展的內生力,如果外部企業的入駐不是激活而是打消了鄉村主體的內生力,那一定是得不償失。
高槐知行村·旌陽區青少年創客教育基地
新模式的高槐實踐
想通了這些問題,鄒迎晞確定了“鄉村振興+農文旅”模式的主角是“新農人”,新鄉賢和返鄉創業者是新農人的主角,鄉村振興的實現必須激活和賦能這批主角;農事體驗群體、農業創客、鄉創人士、大學生創客、家庭農場場主、新匠人、田園生活愛好者、田園康養人士、農業商貿電商等群體是新農人中的群演,共同參與鄉村振興的大舞臺;而鄉村開發企業、現代農業企業是新農人中的明星,起到放大和提升光環的作用。
在四川德陽旌陽區高槐村,由鄒迎晞規劃的整體方案和建筑場景,就是圍繞著如何聚集、激活和服務這批新農人。為此,鄒迎晞設計了高槐知行村青少年創客教育基地、高槐故事咖啡館等場景,為新農人的落地和聚集提供平臺,并對鄉村的整體風貌和旅游設施進行提升,通過產業規劃引導新農人回流高槐,開辦鄉村咖啡館、鄉村音樂、青溯植染、非遺潮扇等眾多農文旅業態。
高槐兒童創新實驗室
除了打造場景、做好規劃,袈藍還親自參與項目運營,經營高槐故事咖啡館,引入旗下IP袈藍咖啡、新農人產品交易平臺三尺集、不鳥書店等;舉辦袈藍大講堂、精品農業高級研修班、鄉村民宿高級研修班、鄉村美食高級研修班、鄉村咖啡高級研修班、高槐創新實驗室等一系列活動,帶動新農人的能力提升;面向游客,袈藍策劃了一系列活動,蒸汽音樂節、山谷藍曬節、鄉創藝術節、田野音樂節等讓各項主題活動融入一年四季,并設計了兒童創新實驗室等一系列業態和產品。
高槐山谷音樂節
2020年,袈藍正式接手高槐村旅游項目的運營,一年內將年接待游客量從幾萬人次提升至60萬人次,吸引眾多返鄉創業者和村民主動參與旅游眾創。
事實上,袈藍參與運營更多是為了樹立一個樣板,起到對新農人的激活和帶動作用。旅游需求是時刻變化的,旅游業態也要與時俱進,只有動員各類群體的廣泛參與,為有頭腦、有能力的新鄉賢、創業者、愛好者提供舞臺和支持,才能保持鄉村業態的活力和吸引力。
非遺潮扇
藍夾纈非遺
鄉村的核心資源“山水田林湖草”不可分割且屬于村民和村集體,要理順鄉村振興中的管理結構和利益分配,才能更好地調配這些資源,減少發展中的摩擦阻力。鄒迎晞大力協助高槐乃至整個旌陽區推進“三變改革”和“五社實踐”,將資源變資產、農民變股東、資金變股金,成立集體資產、土地、勞務、旅游、置業等五大股份合作社,以集體和合作社整合集體資產,進行對外合作,實現利益共享、責任共擔的機制,既保障了村民和村集體的利益,又充分調動了鄉村的各項資源,實現了資源向資產的轉化。
藝術家駐留項目
以長期主義心態做好土壤
鄒迎晞將這一套模式,總結為“做好土壤”,以做好土壤為價值觀,幫扶與激活為原則去推進城鄉融合。產業配方、新農人、內生力和解決問題都屬于土壤的范疇,做好產業和業態的頂層設計,帶動一批新農人,激活了鄉村的內生力,理順了土地、產業、資金和人員的解決方案,土壤就有了旺盛的肥力,農文旅、商業、農業和社區就自然而然能在這片土壤上開花結果。
在鄒迎晞看來,“鄉村振興+農文旅”是個長期培育的過程,不能走入急功近利的誤區。鄒迎晞將袈藍在鄉村的工作步驟總結為“破冰、松土、播種、澆水”。前期通過組織活動、征詢調研,贏得村民信任,實現破冰;通過規劃策劃、建筑改造、形象提升和構建集體決策機制,完成松土;引爆業態率先植入,在地IP孵化,員工在地招募,實現產業的播種;最后通過持續運營,引進資源,培育新農人,實現整個業態的持續健康運營。
這是一套可復制的方法論。鄒迎晞透露,目前“做好土壤”這套價值觀和方法論也在越來越多地方的落地,例如保定易縣田崗村、德陽旌陽紅光村、杭州桐廬、常州溧陽等地,袈藍已經參與或正在參與當地的鄉村農文旅和城鄉融合項目。
田崗藝術中心
并且,袈藍的模式和方法論也在隨著實踐和發展需求不斷升級,從最初的1.0高槐模式迭代到2.0田崗紅光模式再到3.0鄉村產業園模式,從最初的策劃設計陸續增加運營、鄉村治理、資源治理、項目孵化等新的環節,實現鄉村資源到資產到資本的完整閉環。
無錫陽山田園大講堂
“我們做的是設計,設計就是要解決問題”,鄒迎晞不斷強調。正是基于真正解決問題的務實態度,袈藍一步步搭建出這套切中問題要害的價值觀和方法論。鄉村農文旅缺的不是好看的建筑,也不是缺少投資意愿,缺的是打通關鍵環節的解決方案,缺的是把資源、資金、新農人、政府和企業整合到一起的模式。
整體來看,9年的探索實踐,袈藍已經跑通了一條“鄉村振興+農文旅”的創新模式:以新農人為主角,激活鄉村的內生力,企業提供場景和助力,理順治理結構和利益共享機制,并且把鄉村振興和鄉村農文旅放置到城鄉融合的大框架下,努力提升鄉村這塊“土壤”的肥力,肥沃的土壤總能養出繁榮的生態,結出豐碩的果實。
(文中圖片均來自北京袈藍文化產業集團)